這篇是因應豬豬以前的學生準備段考的重點整理,對應高中地理第二冊聚落、交通與中地、都市發展與城鄉關係這兩個單元,主要是一些名詞解釋的整理,然後可能有對應布達佩豬玩世界貼文的部分就貼連結這樣
例如港闊水深、礦產資源等,只會討論聚落本身
例如腹地廣大、位於海峽咽喉等,除了聚落本身外還會討論周圍區域
直接看豬豬以前的 IG 貼文
商品圈:消費者願意到走多遠到離你家最近的超商
商閾:這間超商需要周圍多少範圍的人來消費才能維持營運(打平成本)
兩者之間的關係
假設商閾固定在100公尺好了,也就是說這間超商每個月所花的員工薪資、店租、水電費等,
需要周圍100公尺的顧客來消費才能打平這些成本,可以產生以下三種關係:
該超商店員很熱情,服務熱心,五星好評連連,連200公尺外的顧客都會來消費, 造成商品圈>商閾,店家會賺錢
該超商表現平平,或者可能周遭競爭者多,僅能吸引100公尺的顧客來消費, 造成商品圈=商閾,剛好打平成本,不賺也不虧
該超商店員出包連連,擠好的冰淇淋潑到客人衣服,導致一星負評過多,附近居民寧願到比較遠的超商消費, 造成商品圈<商閾,店家會虧錢
中地等級可以視為腹地大小,等級愈高腹地愈大,等級愈低腹地愈小
商品等級 低價 高價到低價都有 百貨公司從礦泉水到珠寶都有
商品種類 較少 較多 吃喝玩樂都能在百貨公司解決
店家數量 較多 較少 你家附近很多超商,但百貨公司只有在大城市有
消費頻率 較常 較少 每天都有機會去超商,但百貨公司不會每天去
商品圈 較小 較大 超商離你家很近,百貨公司要坐公車才會到
商閾 較小 較大 百貨公司要維持營運的範圍一定比一間超商大
例如全國人口成長率是8% 甲市的人口成長率是10% → 都市化 乙市的人口成長率是6% → 都市成長
傳統農業(前工業) → 工業化 → 後工業化
郊區化 → 都會區 → 都會帶
例如早期台北市中心在萬華、中正、大同一帶,日治時期開始往中山、大安擴張
例如台北市區擴張後,連同新北市的板橋、三盧、新莊、雙和、新店等地形成大台北都會區
半都市化指的是兩個都會區之間的區域,因為都市擴張而出現農田、工廠、住宅混雜分布的現象, 台灣比較接近的例子有桃園與中壢之間的內壢,高雄與屏東之間的大寮等地
例如美國東岸的波士頓-紐約-費城-華盛頓特區都會帶
從市中心向外:商業 → 工業 → 住宅
基本上你可以這樣想,大家都在競標土地,出價最高者就得標,
對於商業區而言,他一定要市中心才有利益,所以會在所不惜出高價標市中心的土地
對於工業區而言,他需要較大的土地,所以要較低成本,不會追求市中心的土地
對於住宅區而言,他是非營利的土地利用,在西方都市發展脈絡裡會追求郊區的土地
你可以跟剛剛的區位租做聯想,相似的概念,由市中心向外擴張
比起同心圓,多了交通路線的考量 工業區會靠近交通動線,住宅區愈高級會離工業區愈遠
一個都會區不只一個核心,除了中心商業區外,還會有一個外圍商業區 這個外圍商業區可能是因都市擴張合併舊有聚落(例如板橋),或是新的造鎮(例如林口)
直接看 IG 貼文吧 建蔽率與容積率
以上給要考這兩個單元的高中生參考囉!有問題可以上我 IG 私訊詢問
我是布達佩豬,我的Instagram布達佩豬玩世界歡迎追蹤